第一次知道江姐的故事,是在小說《紅巖》當中??吹綌橙藲埲痰赜弥窈炘胨氖种?,當年還是學生的我不禁內(nèi)心一顫,十指連心啊。當年的《紅巖》,幾乎風靡全國,書中那些寧死不屈、大義凜然的紅巖英雄成為我們那個時代膜拜的偶像,而對于渣滓洞、集中營這樣的字眼,則是恨得咬牙切齒。后來上了大學,看到一位作家評價《紅巖》是“黎明時刻的一首悲壯史詩”,“一部震撼人心的共產(chǎn)主義教科書”,才頓時發(fā)現(xiàn),它已不單純是一本小說了,紅巖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。
再次喚起我對于《紅巖》的記憶,是源于女兒回家拿來的一本書——《忠誠與背叛》。該書是中宣部、新聞出版總署認定的重點讀物,是一部紀實性的報告文學作品。作者采訪了眾多大屠殺中幸存的革命者及其后代,解密了大量的歷史檔案,公布了數(shù)十幅珍貴歷史照片,圖文并茂地還原了很多真實的歷史細節(jié),既有精彩的寫實,使歷史的瞬間曲折而生動,又有濃厚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基調(diào),突顯了時代風云下歷史、人性的復雜及理想、信念的寶貴。七十多年后的今天,讀罷《忠誠與背叛》,我再次受到了巨大震撼。
通過這部作品,我深深感到真實的“紅巖”革命斗爭史遠遠超過小說《紅巖》的精彩與深刻、生動與悲壯。作品真實還原了紅巖歷史人物和歷史事實,披露了江姐、雙槍老太婆、許建業(yè)、華子良等革命志士的人物原型,揭露了甫志高等叛徒群像、大特務徐遠舉被捕前后的戲劇人生。一個個曾經(jīng)熟悉的人物再次躍然紙上,有血有肉,英雄也有難舍的人間情感,叛徒也有堅守的革命情懷。可以說,比起小說《紅巖》,《忠誠與背叛》一書更多地閃耀出人性的光輝、信仰的璀璨。
書中最吸引我的還是對一些紅巖往事的解密,隨著書頁的翻動,仿佛一個又一個塵封的歷史被揭開。我在意外的同時,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革命志士靈魂與內(nèi)心受到的反復拷問與考驗。在此摘錄一些書中情節(jié),與同事們分享。
1.叛徒“甫志高”被特務殺害時喊出“共產(chǎn)黨萬歲”。
“甫志高”的原型叫蒲華輔,是川東地下黨的負責人,也是被叛徒出賣被抓的。他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中,扛不住,出賣了同志和組織。但后來,經(jīng)獄中同志們的幫助和自己的反省,覺得不能再跟敵人合作,他又重新堅定起革命的信念。他死的時候,高呼著“中國共產(chǎn)黨萬歲”走向刑場,這才是一個真實的甫華輔。由于他開始沒能經(jīng)受住考驗,導致了一大批共產(chǎn)黨員犧牲、黨組織受到嚴重破壞。所以,甫華輔只能以“叛徒”的名義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。
2.江姐、譚正倫——彭詠梧身邊的兩位偉大女性
江姐是《紅巖》小說中的核心人物,她的原形叫江竹筠?!吨艺\與背叛》除了講述她光輝的革命事跡,還以紀實文學的手法,還原了她與丈夫彭詠梧之間的那一份情感歷程。同時,書中對彭詠梧的原配夫人博大的胸襟也大加贊賞。
1943年,年僅23歲的共產(chǎn)黨員江竹筠接到一項讓她很為難又必須去完成的任務——與市委第一委員彭詠梧假扮夫妻。當時的彭詠梧在老家已有家室,夫人叫譚正倫,還有一位四歲的兒子。譚正倫當時因家事不能來重慶,且不是共產(chǎn)黨員,也缺乏從事地下工作的經(jīng)驗。經(jīng)市委討論,選中了雖然年輕但斗爭經(jīng)驗十分豐富的江竹筠。在這一問題上,彭詠梧和江竹筠都頗感無奈,但在形勢逼人的情況下,他們只好并且必須執(zhí)行組織的決定,把地下工作開展好。
假扮夫妻,從事敵后工作,是黨組織進行地下斗爭時常用的一種策略。然而江竹筠畢竟從未有過戀愛經(jīng)歷,而彭詠梧又有家室。所以在完成這一任務之初,彼此都有些尷尬。但是英明大義的江竹筠從大局出發(fā),不僅在工作中盡力幫助協(xié)調(diào),在生活中對彭詠梧也多有照顧。后來,組織考慮到工作需要,批準他們結婚。一年后生下一個兒子,取名彭云。在《忠誠與背叛》中,收錄了江竹筠給譚正倫的弟弟譚竹安的書信,記錄了江竹筠對彭詠梧原配譚正倫的疚歉,并表示在必要的時候,把丈夫還給譚正倫。
在彭詠梧和江竹筠開展地下工作以及先后被害的歲月里,善良而深明大義的譚正倫,不僅理解了丈夫彭詠梧和江竹筠結合這件曾令她痛苦莫名的事,同時又十分敬佩江姐和彭詠梧出生入死的精神。她表示一定要照顧好他們的兒子彭云。之后譚正倫確實也做到了,為了保證彭云的安全,她東躲西藏,吃盡了苦頭。
3. 險些讓戴笠遭撤職的中共“美女間諜”張露萍
1940年的一天,一顆“重磅炸彈”爆炸在國民黨軍統(tǒng)電訊總臺,這就是震驚國民黨最高當局的“紅色電臺案”。當時國民黨最核心、最重要的軍統(tǒng)電訊總臺竟然由一群年輕的地下共產(chǎn)黨人掌握著。事發(fā)當天,蔣介石怒發(fā)沖冠,把戴笠罵得狗血噴頭,戴笠險遭撤職查辦。
“紅色電臺案”的主角就是深入國民黨軍統(tǒng)電訊總臺的中共“美女間諜”張露萍。1939年10月,張露萍受黨派遣,秘密打入國民黨軍統(tǒng)局電訊總臺。電臺地下黨支部猶如一柄出鞘的利劍,插在敵人的心臟,在敵人最森嚴、最機密的特務首腦機關里,構建了一個黨的“紅色電臺”,并使敵人的許多秘密行動被我黨掌握。
張蔚林在戴笠軍統(tǒng)總部干電訊工作,張露萍與他以兄妹相稱,經(jīng)常以找哥哥為名,出現(xiàn)在軍統(tǒng)電訊總臺。就這樣,源源不斷的敵方情報被秘密送到南方局軍事組,有時來不及將情報送出,她便順手使用敵人的電臺直接把情報發(fā)向延安。后來因張蔚林燒壞電子管引發(fā)我黨機密暴露。
涉足“紅色電臺案”的七名共產(chǎn)黨員在1945年7月14日,被國民黨秘密殺害。新中國成立后,“紅色電臺案” 因為缺乏檔案資料卻成了疑案。1982年中共四川省委復查組經(jīng)過一年多時間,跑了14個省、市、自治區(qū)和19個部委,找了100多位當事人和相關人員,最后由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葉劍英元帥出面證明,才把這位無名女英雄的身份正式弄清楚。其實,從張露萍犧牲的1945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的幾十年里,曾經(jīng)和張露萍一同關押在白公館和貴州息烽監(jiān)獄,《紅巖》小說中 “瘋老頭”華子良的原型韓子棟每年清明都要給“紅色電臺案”的七名烈士掃墓,因為他了解和熟悉張露萍等烈士的情況,他堅信他們都是真正的革命烈士。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國民黨時期的大特務沈醉在回憶錄中,也澄清了這段歷史。
(中醫(yī)科 孫繼銘)